提升“四力”在路上
發(fā)布時間:2019-01-22 10:13
分享到:
從陜北的塬峁,到關中的沃野,再到秦嶺南麓的群山。由北向南,陜西的地理概貌與風土人情,以不同的姿態(tài)映入眼簾。進入陜西腹地采訪的幾天里,漢中市的生態(tài)文明建設給記者印象尤深。
漢中選取的三個采訪點,各自都有生態(tài)保護的亮麗名片:留壩縣素有“醉氧之都”的美譽,以青山綠水為依托,全域旅游如火如荼展開;寧強縣則在漢江源頭保護上做足了文章,產(chǎn)業(yè)發(fā)展與水源保護統(tǒng)籌兼顧,相得益彰;洋縣下大力氣保護朱鹮,在護鳥、愛鳥過程中,探索出一條有機農業(yè)發(fā)展的新路徑。
如何能把目之所及、心之所想,用鮮活的語言呈現(xiàn)給讀者,為其他區(qū)域的發(fā)展提供可資借鑒的經(jīng)驗?這是此次采訪的初衷,更是縈繞于記者心頭的壓力。
新聞寫得好不好,關鍵是看收集的素材是否量多、新鮮、有特點,也就是前輩們所講的能不能抓到“活魚”。抓不到活魚,就只能照搬照抄給定的資料,只能援引借鑒“他山之石”,寫出的新聞必然是浮光掠影、味同嚼蠟。所以,采集足夠的素材是第一步,自然也是對新聞工作者“四力”中“腳力”的考驗。
趕往寧強縣漢江源村時,恰逢大雪剛至。入村的道路還在施工,路面泥濘不堪。大巴車在山路上顛簸,偶爾向下一望,車外是令人涼氣倒吸的數(shù)十米深的溝壑。通往漢江源頭的山路直線距離只有近千米,但是道路崎嶇、大雪覆蓋,行走起來需格外小心。與這趟驚險之旅相伴的,是一路上淙淙的清水,更有趣的是在下山時還偶遇一只從山林里竄出來的金絲猴。聽聞當?shù)匕傩帐耆缫蝗蘸亲o環(huán)境,河長制責任到人,這些親歷親聞潛移默化間讓記者內心充滿感動。
在“多對一”的集體采訪模式下,每個記者所獲得的素材都是千篇一律的。要想文章有亮點,還要多一些“眼力”。在留壩鎮(zhèn),采訪結束時已臨近中午,但是采訪對象似乎仍有話要講。我看出了她的心意,便邀請她一起來食堂坐下,邊吃飯邊聊天,從而了解了更多他們在探索鄉(xiāng)村旅游過程中的真實故事。在洋縣朱鹮飼養(yǎng)站,主講人張躍明是個不善表達且有些拘謹?shù)娜?,但是每說一句話又特別嚴謹專業(yè)。因為行程安排緊張,僅靠手頭資料和現(xiàn)場了解很難支撐起足夠分量的文字,所以我留了他的聯(lián)系方式,回京的第二天通過電話做了補充采訪。這次聊天中,他顯得從容自然了很多,不僅回答了不少記者當時沒來得及問的問題,還提到自己打算出一本書,并且正在收錄一些關于朱鹮保護的珍貴資料。這次補充采訪為后期的寫作完善了情節(jié)、充實了內容。
有了足夠的素材,能否深加工出精品,考驗著記者的“腦力”和“筆力”。青山、綠水、生物多樣化是衡量一個區(qū)域生態(tài)文明建設的重要指標,所以,以“山、水、寶”來統(tǒng)籌全文,并在具體章節(jié)上布局所見所聞。有了充足的素材和后期的謀篇布局,加之平素的積累,再經(jīng)過層層刪改、增減,這篇報道最終呈現(xiàn)在讀者面前。
踐行“四力”,可以是震撼人心的采訪故事,也可以是看似平淡的工作日常。不管眼前的環(huán)境如何不同,都必須讓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聞場景之中,多走一些路,多見一些人,多問幾個問題,多去思考和把握“樹木與森林”“表象與本質”的關系,這樣才會不斷積累、逐步提高、產(chǎn)生質變。(記者 李曉)